首页 > 工作动态
徽县榆树乡:万象“耕”新 把履职担当写在“春天里”
发布日期:2025/4/17 17:39:00
作者:陇南人大
点击量:53
打印
分享到:
春染榆乡,万物竞发
正是千万农家春耕忙碌之际。
若问“春来发几枝”?
答案就在榆树乡深入田间、脚沾泥土的
各级人大代表身上
“菌”领致富,代表擘画农业经济新蓝图
在火站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,村党支部书记张媛媛、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莹莹与乡人大代表、专职化文书剡苗苗正蹲在菌棚里,仔细查看菌丝生长情况。“细节决定成败。”作为村里的“领头雁”,她们时刻关注着羊肚菌,从翻耕土壤到菌种培育全程参与,保证羊肚菌的成活率、产量。
“酒香也怕巷子深!”她们深知,只有打通销售渠道,才能让羊肚菌真正成为“致富菌”。为此,她们自发组成“助销小组”,利用短视频平台让羊肚菌“触网”热销。
“曹叔,曹叔,你把羊肚菌多买一点撒......”四月开始,火站村的首批羊肚菌迎来了大丰收,线上,短视频带货拓销路;线下,对接超市、熟客助销,入棚采摘、挑选打包、送货发货,火站村“助销小组”忙得热火朝天。
羊肚菌长势良好,喜获丰收,赶上了羊肚菌上市尝鲜的好时候。早在去年年底,该村就积极谋划羊肚菌扩种,鼓励人大代表及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菌棚。代表们到种植基地,带领村民从土壤测试、菌种播撒、日常管护再到采割烘干进行精心把控,保证羊肚菌高质高量。目前,该村已种植羊肚菌27棚,鲜菌采摘量达400斤以上,新增产值约3万元。
盘活资源,代表绘就林下经济新画卷
高峰村产业基地里,椴木木耳棒整齐排列,树杈间蜂箱错落有致,“嗡嗡”的蜂鸣声与微风交织成曲。乡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孙彦军正查看蜂箱产蜜情况:“木耳喜阴,蜜蜂采蜜需要花源,我们在林下套种蜜源植物,形成‘木耳养地、蜜蜂授粉、蜂箱护菌’的生态循环。”
孙彦军发现单一的棒栽木耳收益有限,便尝试“木耳+中蜂”立体种养。他带头统一采购优质蜂种和木耳菌棒,发展“林-耳-蜂”生态模式,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。今年,高峰村发展中蜂养殖200箱,年产蜂蜜预计约2000斤,实现产值6万元,木耳产量同比增长20%。“我们正在发展林下淫羊藿种植,将来还可以发展旅游,让山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!”孙彦军指着漫山遍野的产业,勾勒着乡村振兴的蓝图。
破茧成“蝶”,代表拓荒庭院经济新图景
成就村庄的方式,不一定都采取务工模式,利用自家庭院、房前屋后空闲地、村内滩涂地发展地栽木耳,让群众在家门口收益。
走进石碑村,随处可见庭院中摆放的菌棒,菌丝在孔隙中舒展、蓬勃生长。谁能想到,几年前的地栽木耳还只是几户人家的“试验田”。为破解群众在家实现增收,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愿景,乡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牛会平想群众之所想,经深“思”熟“虑”,提出了一条借“地”寻“宝”、靠“家”发“财”的“金点子”,引导群众空闲地种植木耳。牛会平回忆:“最初村民怕担风险,我就到各家宣传,鼓励人大代表牛小艳带头在自家院子试种,当年亩产干耳450公斤,收入比种玉米翻了几番”。
发展庭院经济,代表们不仅围绕服务庭院经济履职尽责,还能和群众共同把家园建设的更美丽!
有了“样板”,石碑村争取乡党委、政府支持,引入“庭院经济+村集体合作社”模式,统一提供菌棒、技术和销售渠道。今年,石碑村构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木耳基地,从“小而精”入手,发展庭院种植户10户,预计年产干耳2万斤,产值达7万元。“现在,村内环境变好了,家门口增收不再是梦!”牛会平看着木耳,眼里满是希望。
挂棒“新”声,代表解锁集体经济新密码
眼下,正值木耳“吊袋期”,杨河村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。大棚内,村民们正热情高涨地挂着菌袋。
“催耳阶段,早晚要喷洒一次水。”“出耳期,要敞棚,适当晒晒太阳。”乡人大代表、杨河村包村领导柏永太认真地指导,仔细地检查着每排菌袋吊袋质量,查看大棚内木耳生长所需水分和温度,以确保提高菌种成活率。
一排排整齐的木耳棒“悬挂”在吊棚里,形成独特的“立体种植”景观。“吊袋木耳是将黑木耳菌袋用细绳悬挂在大棚内的一种立体栽培方式,与传统地摆种植相比,具有节约土地面积、保温保湿性好、管理方便、延长采收期等优点,每亩产量提高30%。” 乡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杨国保介绍道。据了解,今年以来,杨河村带动发展庭院经济6户,挂棒木耳1万棒,预计产量5万余元。
产业如破土新苗拔节生长
希望在代表们的脚印中延伸
当农机的轰鸣声在田垄响起
当菌香与蜜甜漫过山林
一幅“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”的振兴图景正徐徐铺展
(来源:徽县榆树乡)